
社交互動的首部曲
在人際互動中,「聊天」看似再平常不過,但其實是建立友誼最關鍵的第一步。根據 PEERS® 社交技巧訓練手冊所指出,「交換資訊」(Trading Information)是一項基礎且關鍵的社交技能,它幫助青少年在互動中找到共同興趣,進而開啟並維繫關係。
🌱 一、聊天的核心目標:找到共同興趣
所謂「交換資訊」,指的是兩個人在互相認識時,自然地分享想法、經驗與喜好。
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到共同興趣。
例如,當孩子發現彼此都喜歡同一部動畫、遊戲或運動時,對話就會更自然,也更容易延伸出未來可以一起進行的活動。
在 PEERS® 的實作中,治療師會引導孩子將這些資訊轉化為具體行動,例如:「既然你們都喜歡打電動,下次可以約一起玩!」
🤝 二、聊天是建立友誼的起點
對多數青少年来說,如何從「陌生人」變成「朋友」,第一步就是透過聊天來找到共同點。
能夠順利地進行對話,不僅讓對方感覺被理解,也是一種主動展現友善的方式。
像案例中的 Tina,一開始總是沉默,不知道該聊什麼;直到學會交換資訊後,她勇敢分享自己喜歡的動漫,才發現原來班上也有同好,最後甚至一起加入了漫畫社。聊天讓她從孤立走向連結。
💬 三、聊天不只是開場,更是關係的黏著劑
許多人以為「聊天」只是認識朋友時才需要,但事實上,即使是已建立的友誼,也需要不斷透過交流來維繫。
PEERS® 強調,在朋友相聚時,至少要有一半的時間用於對話與交換資訊。因為這樣才能持續了解彼此、深化關係,讓友情不只是一起做事,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
🗣️ 四、有效聊天的三個關鍵原則
想讓聊天變得自然又有互動性,孩子需要練習三個原則:
- 主動提問:詢問對方的興趣與經驗。
- 適度分享:在對方回答後,也回應自己相關的經驗,形成雙向交流。
- 輪流發言:注意不要講太多或只問問題,讓對話保持平衡。
這些看似簡單的原則,其實正是良好人際互動的基礎,也需要留意避免過度提問/壟斷對話。當孩子懂得如何交換資訊,他們也就學會了如何與人連結。
❤️ 從一句話開始的友誼
一段友情,往往就從一場看似平凡的聊天開始。
交換資訊不只是語言的互動,更是情感的橋樑。當孩子能自在地分享與傾聽,他們就具備了建立深厚人際關係的關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