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PEERS 社交訓練課程常見的臨床Q&A

Q1:盛開兒青的PEERS課程內容是什麼

  • PEERS 課程(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 PEERS)是由 UCLA 開發的一項結構化的社交技巧訓練課程,旨在幫助那些在社交方面有困難的人,特別是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族群,學習如何發展和維持友誼,並應對社交挑戰。
  • 課程通常包括每週一次的療程,在療程中學習具體的社交主題及技巧,並通過直接教學、角色扮演和小組練習來應用這些技能。
  • 目前本治療所提供青少年班級以及成人班級:
  • 青少年班的進行需要每次均由青少年本人,以及青少年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選定一位為主要擔任青少年的社交教練,與青少年共同參加出席每次的課程,一同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支持青少年應用這些技能。
  • 成人班的部份,目前主要以成人參與為主。

Q2:我可以只上一堂課嗎? 若已開班,我可以插班到治療療程嗎?

  • 這是最常問的一件事,詢問者可能會認爲自己是缺少某項技能而想參與課程,然而,依據UCLA發展PEERS課程設計,整體課程療程設計是基於整體參與來取得最佳結果的,每堂課程都按照必要的主題循序漸進總加及編排,若僅參加單次課程並不能提供有效的學習效果,故為了參與者最佳的學習效益以及每位參與者在團體中的學習歷程,故本治療所不建議及接受插班治療課程。

Q3:我可以幫青少年或成人報名嗎?報名之前需要注意什麼?

  • 若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幫青少年班報名,極力建議需要先與青少年討論並取得參與課程的共識,根據研究以及過去團體課程的經驗,在家庭與青少年有共識與動機下接觸課程,能夠極大化的協助青少年將學習到的技巧實踐並積極投入與參與。
  • 一般成人班級因考量成人的參與更需要有動機加入,都由成人學員本人主動報名及聯繫治療所。而少數情況需由照顧者協助成人報名,仍建議報名者需與成人討論並經由成人的同意下報名。整體而言,成人班級都會鼓勵由學員與治療所主動聯繫參與事宜。

Q4:參加課程需要事前先評估嗎?

  • 是的,需要。
  • 課前評估是為了治療師在介入時,更了解青少年或成人的社交互動情況,而每位成員的互動方式及困擾皆不同,故在盛開兒青會協助安排一次課前評估,以利於治療師協助及理解您的需求是否吻合團體模式,之後再接續安排課程治療介入。

Q5:PEERS青少年課程也可以處理親子衝突嗎?

  • PEERS課程以同儕社交互動訓練為主,主題沒有提供親子衝突的處遇。
  • 值得注意的是,在PEERS課程當中會需要成人與青少年溝通及安排生活中的練習事宜,若家庭端同時有親子關係議題及社交議題需協助,建議先以親子關係議題處理為優先,可至各心理治療所或諮商所協詢。

Q6:PEERS青少年的上課流程是什麼?

Peers 課程流程圖

Q7:PEERS成人班的上課流程是什麼?

Peers 課程流程圖

Q8:PEERS的課程在哪裡提供?

A: 目前治療所提供的 PEERS 課程僅在台北市治療所內開課。若您位於其他縣市且無法前來參與我們的課程,也可以查詢官網列出在台灣具有資格能提供 PEERS 課程的人員,洽詢相關開課的可能性。

  • 青少年課程資訊:連結
  • 成人課程資訊:連結

Q9:孩子目前小六適合參加嗎? 或孩子目前大一適合參加國高中班嗎?

這是很常家庭詢問的部份,關於國小階段,因考量PEERS實證課程設計以國高中生背景做編排學習為主,強調在相似背景的同儕中進行練習與互動,因此我們在年齡與就學經驗上會有所建議:

  • 對於即將升國一的學生,建議可待進入國中後,實際在校適應1至2個月、累積一些校園經驗後,再參與課程(例如在國一上學期中段或下學期開始);
  • 而對於大一新生,我們則建議參與大專/青年班的課程,以確保學員能與背景相近的夥伴一起學習,提升互動的效果與學習品質。
  • 若您有進一步的問題,歡迎於上班時間來電與我們討論,我們將很樂意協助您了解適合的課程選擇!

Q10:青少年班的家長為什麼要陪同參加呢?每周更換家長參與可以嗎?

在 PEERS 青少年班課程中,家長的角色非常關鍵,目的是協助家長成為孩子的「社交教練」,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陪伴並協助練習。因此,我們建議由固定的一位家長(無論是父親或母親或特定照顧者)全程參與每週的不同主題課程,才能幫助孩子穩定地將社交技巧應用在生活情境中。

在整個八週課程中,若固定家長因故有 1 至 2 次無法出席,由另一位家長/照顧者暫時代為參與是可以的,只需在課後做好主題內容與作業練習的交接與溝通。不過,若頻繁更換參與家長/照顧者或以輪流方式出席,我們在實務上觀察到,家長/照顧者較難深化教練角色及應用,進而影響整體學習的連貫性與成效。

若當期課程期間,父母/照顧者皆無法穩定參與,我們建議您可評估目前的開課時間,並考慮參加未來開班梯次的可能。待能安排固定家長穩定參與時再行報名,將有助於確保課程的完整參與和學習成效。

Q11:我是青少年的家長, 看到PEERS課程說明中會有回家作業及協助的部份,若只想送孩子來上課不參與是可以的嗎?

感謝您的坦誠分享與提問🌟

本治療所的PEERS® 青少年課程,依循PEERS® 課程的核心設計以家長作為「社交教練」的角色,透過每週課堂學習與課後練習,幫助孩子將所學的社交技巧應用在真實生活中🤝。研究顯示,當家長能夠積極參與並持續協助孩子在生活中練習時,孩子的學習成效會更穩定且持久(Laugeson et al., 2012)。

若家長不希望擔任教練角色或生活中無法配合回家作業的安排,我們會誠實建議:治療所這樣的參與模式可能無法發揮課程的完整療效,也較難支持孩子在真實社交互動中的進步與轉化💬。

為了讓您與孩子都能有更適合的支持方式,或許可以考慮其他醫療院所的不同方案(如:個別心理諮商/治療或其他青少年社交訓練等方式)。

Q12:❓孩子或成人本身如果不具自閉症類群診斷,或尚未有診斷,是否可以參加 PEERS 課程?

🟡 可以的。PEERS® 是一套以實證為基礎的社交技巧課程,雖然原本為自閉類群族群所設計,但也非常適合有社交困難、希望提升人際技巧的青少年與年輕成人參與

不論是否有正式診斷,只要在人際互動、交朋友、維持關係等方面有實際需求,且能有動機在團體中學習與參與,我們都會透過課前的初談與評估,協助判斷是否適合加入課程。🔍 歡迎與我們聯繫了解,讓我們一起找到最適合的方式!

Q13:PEERS課後反饋

青少年家庭的回饋

  • 有系統的讓學員知道各情況下要注意的事項,有明確的步驟可以依循,對有社交障礙或挑戰的學員來說有個範本可以學習。
  • 有這樣的課程來指出可能的盲點,告訴家長們有什麼樣循序漸進的方式去交友並增進友誼,並提醒友誼是種選擇,收穫良多。
  • 之前都會急著給孩子答案,課程也教會我需要給孩子反饋及聽孩子的回應。
  • 謝謝完整的課程。
  • 上完PEERS課,我發現和朋友之間的聊天更進步。
  • 孩子在上課後,說話給人的感覺變舒服順暢。
  • 對交談有了信心,也能夠運用一些技巧維持一段時間的來回交談。
  • 在學習前不知如何加入同學聊天,會感覺自己有些封閉,但學習後能夠笑容多一點,知道一些如何和同學的相處。
  • 孩子現在會主動與同學聊天,互動時也會開始主動詢問對方的想法,例如「你覺得呢?」「你會怎麼做?」並試著一起想出解決的方法。
  • 進階課程的內容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引導,讓他學會在社交過程中遇到問題時,不再只用自己的方式處理,而是開始思考更合適的應對策略。
  • 在人際互動上,他現在比較能主動提問,與朋友之間的對話也變得更頻繁、更有來有往;相較於以往幾乎不太開口,確實有明顯的進步。
  • 從一開始面對人際情境時的不知所措,到現在能較為冷靜地面對意見不同甚至是霸凌情況,在心態與應對上都有很大的成長。
  • 孩子也開始比較敢與不熟悉的人交談,雖然有時還會忘記應用所學的溝通技巧,但能跨出這一步,已經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進展了。

成人班的回饋

  • 要找到像這樣教社交及實際演練互動的課程真的不好找,也謝謝有這機會參與學習原來聊天維持有很多細節要留意,以及留意他人的幽默反應與生活中找機會做練習,都很寶貴。
  • 謝謝二位老師的引導和每次的回饋,可以知道有哪些主題以及如何進行聊天的步驟很重要,另外就是練習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