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在語言發展出現前,孩童就已習得運用眼神、表情、手勢動作或身體姿勢及聲音傳達訊息,透過身體傳達出來的這些非口語的訊息,我們可以互相了解彼此的感覺、想法等內在的活動。非口語溝通的能力,其實提供口語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ASD幼童在溝通互動時的手勢及眼神觸接及目光等身體語言表現偏少,家長必需很費力的去了解孩童的需求。
發展非語言的溝通—身體語言,能夠奠定口語表達的基礎。目地在讓孩子學到用身體語言來表達及理解自己及他人的需求、感覺與興趣等。
ESDM的家長用書穩步慢行中有提到五個步驟:
👉大人少做一些,讓孩子有機會多做一些
刻意觀察一下孩子的表現,在生活活動中,將活動等分成小部份,目地在讓孩子有機會做溝通,例如:玩具不用全部立即拿出來,讓孩子有機會做需求溝通。
👉給孩子一點時間
保持積極觀察孩子有沒有出現溝通的訊號,先不求完美的溝通表現,一旦有些溝通動作出現,例如:你手上拿著他要的東西,你停在這個動作,不急著立即給,等看看孩子有沒有一些不一樣的姿勢動作或一點點的目光看你或觸接,或是伴隨聲音都好。就立即強化孩子這一點點的行為,給他要的東西,建立這個溝通機會的開始。
👉生活中創造溝通練習的機會
生活中如果以剛才的例子而言,孩子有需求,看到需求物出現在你手上時,就會有溝通的表現,那麼就開始在生活中的情境場景找看看,有沒有其他也有這樣練習的可能性。偶爾,在臨床上也會提供孩子做不同類型的溝通回應,像是刻意拿錯他要的東西(仍需留意孩子的溝通動機,在低動機回應,還沒建立好投入溝通例行下,是不建議用此方式來練習變化不同的溝通方式),來協助他回應或揮手說不要。
👉持續練習
先別急著放棄,上回我們說到今天也許沒出現,明天就出現了!
👉把自己擺對位置
面對面的情況下,才有機會觀察到孩子的眼神姿勢動作是否有溝通的意圖或回應,最重要仍是進入孩子的注意力範圍。
上述提到,如何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身體語言溝通;那麼另一部份,如何協助孩子理解他人的非口語溝通也有一些原則如下:
👉誇示/大你的手勢姿勢動作
在和孩子互動時,要把手勢動和自己的語言綁在一起呈現,比方說:和小孩要一個玩具放在這裡,你可以用你的手指去指示那片玩具再指到放在的地方,好像運用手勢動作+語言一起做示範。可以把這些方式加入你們平常的共同例行活動JAR或感官例行活動SSR中。
👉增加可以預期的步驟
在你和孩子一起的遊戲和活動中,運用手勢或身體姿勢動作來提醒孩子"還要嗎?(伸手)""要打開嗎?(打開的動作)""要抱抱嗎?(手舉的動作)",幫忙語言配上溝通的動作,孩子也會在這活動中,學習到非口語溝通的意思,當然你需要先思考一下,哪些活動中的哪些口語要配合哪些動作。
👉提供幫忙
這也是一種塑造孩子需求的表現,當孩子需要協助時,是能夠練習溝通的好機會,例如:孩子在找東西,你可以用手指東西在這裡!泡泡罐打開吹完,可以再問孩子還要嗎?可以把罐子給他,他需要幫忙時,可問他要打開嗎?配合伸手,他放你手上時,就可以再回應他要打開。建立一個完整有口語及非口語整合的溝通。
你需要先了解孩子喜歡什麼,什麼可以建立溝通的需要,家長是瞭解自己孩子在生活中溝通習慣的專家,找出可以練習的機會,綁定動作和語言一起練習看看!
參考文獻
穩步慢行,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