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拒絕是相當常見,不論是需要拒絕他人及被他人拒絕,很快速就可以舉出一些生活實例,而且每天幾乎都都可以看見這個現象。例如:一個推銷電話打來,和你目前的需求沒有吻合,所以你需要拒絕他!或是工作中需要請示上級是否能夠申請經費支援活動,但申請的同時,擔任上級主管的這個角色,為了維持一定的同事或工作關係,他也需要考量退件時需要怎樣回應這個請求。這就是拒絕的雙面—拒絕及被拒。
不論是拒絕他人或被他人拒絕,都是日常生活的常態⋯⋯
相較起來,"被拒絕"這件事相較"拒絕他人"會有較高可能的心情波動或勾出我們內在潛伏的感受;有些的"被拒絕"無傷大雅,或者不是每次的拒絕都容易引起不適的情緒反應。
會影響到個人心情的,通常是這個"被拒絕"和"自己/自己內在議題”有關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情緒不適或到困擾,以致於個人的情緒困擾比較容易浮現在生活中,例如:我做的專案那麼努力,他就是不喜歡我,才否定我!向他告白,他拒絕我會不會是因為我不夠好!
被拒後的解釋很多,若歸究原因是自己造成的,會慢慢從自我評價的心情發酵或生氣對方或自己開始延伸下去,或慢慢堆疊這個沒被處理完的情緒,進而讓它慢慢發酵成為敵意或是以行動來傳達感覺(慢慢疏離那群團體,又連帶影響其他的議題(例:歸屬感或孤單感覺))。
那如何以正念的自我照顧的方式來幫助自己,
👉與自己連結的覺察:首先要先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情或身體的情況為何!
👉與自己連結的安頓:知道心情和身體的情況,去承接它們,再把注意力回到呼吸或是可以喝口水,感受一下呼吸起伏的變化或是水慢慢的從口腔中的感覺變化再慢慢喝下。
👉與自己連結的明辨:也許這時有很多對於發生事情的畫面或是劇情湧現,試著知道這些腦袋中的想法就好,不要進到分析或立即想要處理的模式。每次出現就知道就好,再把注意力帶回到上述與自己連結的安頓方式,呼吸也好喝水也好。
👉與自己連結的清明:如果情緒稍微穩下來了,而念頭想法還是會出現,也許就觀察一下想法或念頭的出現,歡迎它們的到來,先不急著反應,而是知道它們出現,試著去明辨一些,哪些是事實,哪些可能來自於我們掉進故事劇情中的編故事呢? 這編故事可能會不斷的編下去,而且演出災難化的負向方式,特別是自我評價自我挑剔自己的部份。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知道有這樣的慣性就好,當你發現你觀察到/知道後,就放開它,再溫柔照顧好自己的內在。
👉與自己連結的慈愛:回到自己的呼吸或感受,和它們相處一下,再送給自己幾個祝福,就像被好友,家人或你熟悉的人照顧的方式,來照顧這顆心。
這些方式都是協助我們可以穩定安頓身心的方式。但需要刻意在生活中練習。學著不評價自己不是我們的初心,因為人人都會評價,但重要的是知不知道自己在評價自己,這是事實還是想像。透過呼吸等方式,穩定自己回到當下,每個穩定當下才能舖成出未來,也協助自己更清明的回到如何解決因應問題,而不會被綑綁在情緒風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