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在生活中就能開始!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在生活中這樣做 💖

同理心(Empathy)是孩子建立好人際關係與情緒調節的重要基礎。很多家長會問:「我的孩子總是只顧自己,不太懂別人的感受,該怎麼辦呢?」其實,同理心可以透過生活中的小練習慢慢養成。以下提供一些在家就能運用的實用方法。


一、爸媽先示範:同理心需要學習🌱

孩子最會模仿的就是父母。當爸媽能以同理心回應,孩子自然會跟著學。

  • 承認孩子的感受/非主觀的猜測:當孩子哭著說「同學不跟我玩」時,不要急著安慰或批評,可以先說:「我知道這很難受不舒服,爸媽猜猜看是不是很難過的感覺呢?」
  • 肯定真實的自己:告訴孩子「你不用假裝自己才能交朋友」,幫助孩子建立「歸屬感」而不是「迎合感」。
  • 回應而非說教:當孩子說「我數學考不好」,爸媽不要馬上問「你怎麼沒好好讀書?」而是先說:「這真的讓人失望,爸媽理解你的難過。」

二、親子溝通中的小技巧 💬

  • 多問少說:與其直接告訴孩子「你一定很生氣」,不如問:「你能告訴我現在的感覺嗎?」
  • 好好看著孩子說話:吃飯或聊天時,試著保持眼神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被專注聆聽。
  • 透過故事建立同理心:陪孩子一起讀繪本或小說,問他:「如果你是故事裡的小主角,你會有什麼感覺?」

三、把同理心融入日常生活 🏡

  • 善良/感恩小任務:可以在家設置「感恩牆」,讓孩子貼上便利貼記錄今天看到的好事,例如「我幫忙同學抬東西」或「有人幫我撿鉛筆」。
  • 寵物的力量:不見得要自家養寵物,透過不同友善的單位有寵物的店家,陪孩子照顧小動物,讓他們學會觀察「牠是不是餓了?是不是需要陪伴?」
  • 交朋友小練習:安排孩子和不熟悉的同學或鄰居玩耍,幫助孩子嘗試跨出舒適圈。
  • 一家人的公益行動:一起參加社區服務,如捐物資、探望長者,讓孩子體驗「幫助別人很快樂」。

四、教孩子理解別人的心情 ❤️

  • 「皺的心」活動:給孩子一張紅紙心,讓他說出一句刻不好聽的話並揉皺紙張,再試著把它攤平。孩子會發現「痕跡還在」,理解到言語會留下傷害並且可以討論預防及如何避免及給予善意的關懷。
  • 「驚喜小紙條」:一家人寫下讓彼此快樂或難過的小事,交換後閱讀,幫助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

五、爸媽的小提醒 🌟

每天花一點時間問自己:

  1. 我的孩子現在感覺如何?
  2. 我有沒有經歷過一樣的感覺?
  3. 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爸媽怎麼對待我?
  4. 我自己有沒有示範及善用時機做同理心及情緒表達的示範呢?

這樣的思考,能幫助爸媽更自然地用同理心陪伴孩子。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不需要複雜的課程或教材,而是從家裡的互動、故事、和日常小事做起。當爸媽願意多一點理解與傾聽,孩子也會慢慢學會在關係中展現溫暖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