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聚會、課堂上或日常聊天中,幽默常被視為一種「社交潤滑劑」。
一個恰到好處的玩笑,能讓氣氛輕鬆起來,也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但你知道嗎?幽默也有「使用說明書」——那就是觀察幽默回饋(Humor Feedback)。
一、什麼是「幽默回饋」?
「幽默回饋」指的是當你說了笑話或想搞笑時,別人對你的反應。
對於一些在社交理解或觀點採擇(perspective taking)上較有挑戰的孩子或青少年,例如自閉症類群障礙(ASD)者,幽默回饋可能是個神秘又難解的信號。
有時,他們會以為「有人笑」就代表「大家都覺得好笑」,但其實那個笑可能是出於禮貌……或更糟,是在嘲笑。
二、如何掌握幽默回饋
如果你是喜歡說笑話的人,想要用好幽默做為人際互動,關鍵是同時「觀察(Look)」和「傾聽(Listen)」。
別只聽笑聲,要看表情、眼神、肢體語言。
幽默回饋類型 | 表現 | 判斷結果 |
---|---|---|
😄 與你一起笑 (Laughing WITH You) | 對方真心笑、點頭、稱讚你的幽默感、想再聽一個 | ✅ 好的幽默回饋 |
😐 完全不笑 (Don’t Laugh at All) | 對方表情冷淡、不笑也不回應 | ❌ 不佳回饋 |
🙂 禮貌性地笑 (Courtesy Laugh) | 微笑說「這很好笑」但語氣平淡 | 需要判斷是否要調整笑話內容或是不要再講類似的梗 |
😬 嘲笑你 (Laughing AT You) | 翻白眼、互相偷笑、做鬼臉、指著你笑 | 🚫 非常不好的回饋 |
👉 最大的社交風險是:只聽到笑聲,卻沒看到臉。
有時,那不是「和你一起笑」,而是「取笑」。
三、幽默使用的黃金六守則
- 🚫 不要重複笑話:
一個笑話只能紅一次,除非對方真的想再聽。 - 🚫 避免人身攻擊的笑話:
「拿別人開玩笑」不是幽默,而是傷害。 - 🚫 避免猥褻內容:
尤其在學校或工作環境中,這種幽默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 🤭 不要無故發笑:
突然自己笑可能讓別人誤會你在嘲笑他。
若不小心笑出來,可以補一句:「啊不好意思,我剛想到一件好笑的事。」 - 🙂 給予禮貌性的笑:
當別人講的笑話不好笑,也可以微笑或說:「這還滿有趣的!」
拒絕不是問題,但傷人會讓關係變冷。 - 🛑 回饋不好就停:
如果大家反應冷淡或不自在,不要繼續講笑話。
四、社交教練的「幽默指導術」
對陪伴青少年練習社交的家長或治療師來說,幽默是一門細膩的教學藝術。
1️⃣ 不要亂笑
若孩子講的笑話其實不太合宜,笑出聲反而會讓他誤以為這樣做是被鼓勵的。
2️⃣ 建立開放對話
在私下討論幽默的時候,可以說:「我們一起來想想什麼樣的幽默比較受歡迎,好嗎?」
3️⃣ 暗號提示法
設計一個「無痕提醒」——例如輕聲說「幽默檢查」或用特定手勢,提醒他觀察周圍反應。
4️⃣ 私下反思
課後可問:「你覺得大家有跟你一起笑嗎?」、「你怎麼看出來的?」
這樣的自我覺察比直接糾正更有效。
5️⃣ 鼓勵「交換資訊」而非「講笑話」
對於習慣用笑話交朋友的孩子,試著引導他改用「分享有趣經驗」或「問問題」的方式。
這樣不但風險低,也更容易延伸對話。
五、幽默回饋是種連結與友善的回應
如果你不是那種喜歡講笑話的人,可能會想:「那我是不是就不用注意幽默回饋了呢?」其實剛好相反——即使你不主動開玩笑,你仍然需要學會分辨何時該給出一個「禮貌性的笑」。在社交互動中,這樣的小回應就像是一種溫和的橋樑,能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與接納。當你察覺對方在努力營造輕鬆氛圍時,微微一笑、點個頭、或簡單回應一句「哈哈,蠻有趣的」——這些都能維持互動的禮貌與流暢,讓談話更自然、友善又不失分寸。
真正的幽默,是讓彼此都覺得舒服的笑。
它不是「博君一笑」的技巧,而是一種同在又共感的表達。
當我們學會讀懂幽默回饋或給予他人適度的幽默回饋,就能在社交中自然又得體地展現幽默感,也能幫助孩子在「笑聲」中,找到理解與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