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早療工作者、老師、爸媽都會問:
✨「JASPER 是什麼?」
✨「實際在台灣怎麼用?」
以下幫大家整理自一篇很棒的專業分享,內容不只講理論,也談到臨床和教學現場的實際操作經驗👇
🔎 JASPER 是什麼?
JASPER(Joint Attention, Symbolic Play, Engagement & Regulation)是一種針對幼兒、特別是自閉症(ASD)幼兒設計的早期介入模式。
特色是:
✅ 以遊戲為介面
✅ 結合自然發展行為介入(NDBI)原則
✅ 針對社交溝通、共同注意、語言認知、情緒調節進行結構化、分層的策略介入
🧩 【1】介入前評估:SPACE 工具
🌱 執行前,會先用 簡短遊戲及溝通評估(SPACE) 了解孩子在六大面向的發展基線:
- 參與程度
- 調節程度
- 共同注意
- 請求溝通
- 語言表現
- 遊戲層次
SPACE 的好處是可以針對每個孩子設定符合發展階段的短期目標,並追蹤進步。
🪄 【2】介入策略:層層疊加的操作
JASPER 的策略是分層設計、互相堆疊的,重點包含:
🧸 環境設計與示範
- 先依孩子動機與發展水準佈置好玩具
- 觀察孩子的自發遊戲,模仿回應
- 若無法啟動,示範適當玩法引導參與
🪁 建立例行活動並拓展
- 用可預測、重複的遊戲例行活動打基礎
- 幫孩子學會不同的玩法和遊戲技能
- 描述行動、回應口語、示範多元詞彙
- 鼓勵孩子主動談論正在玩的事
🌈 水平與垂直拓展
- 水平:同一層次內增加變化(例如:疊餅乾換疊冰淇淋)
- 垂直:進到下一層次(例如:餵娃娃吃冰淇淋)
💬 溝通機會設計
- 對孩子的任何溝通都 100% 回應
- 模仿並擴展語言
- 教手勢和多步驟溝通
- 留時間給孩子自主反應
🫶 參與與調節的支持
- 持續留意孩子參與度和情緒
- 遇到挑戰時,用行為策略、視覺提示、例行活動來支持
📝 【3】介入期間的評估
- 每次遊戲後,都能快速評量:參與度、調節、共同注意、需求表達、語言、遊戲層次
- 方便追蹤進步,及時調整策略
👶 【4】案例分享亮點
研究裡有兩個36個月大的 ASD 個案(A 和 B)的例子:
- 個案 B 介入前就對環境和玩具有更多好奇,侷限行為少
- 3 個月後,遊戲拓展、參與和手勢回應表現優於個案 A
- 對於侷限行為較高的孩子,需要更多具體策略(如歌曲、倒數、視覺化提示)來引導參與
🎯 【5】介入後追蹤
- 3個月後會再進行一次 SPACE 評估
- 追蹤孩子進展,設定下一階段目標
- 發現不同孩子的進步軌跡也跟初始社交與語言能力有關
💡 【6】專業結論與建議
✨ 強調遊戲是互動與溝通的起點
✨ 介入目標需與家庭清楚溝通
✨ 聚焦孩子的自發性,整合手勢、眼神和語言
✨ 操作時要有「精準度」(fidelity),需要訓練和認證
✨ 需要兼顧規劃與彈性,依孩子興趣即時調整遊戲設計
✅ 總結
JASPER 的重點是結構化的評估(SPACE)和分層策略的系統性遊戲介入。
目標是幫助幼兒在真實互動中提升社交溝通、語言認知和情緒行為調節能力。
👉 文章出處:特殊教育季刊 民113年第171期 第29-40頁
https://doi.org/10.6217/SEQ.202406_(171).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