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常見到青少年因為「太想贏」或「太在意輸」而破壞了人際關係。這樣的情況不只出現在球場上,也常見於電動遊戲、桌遊,甚至小組合作中。
在 PEERS® 青少年社交技巧課程裡,「運動家精神(Good Sportsmanship)」被視為建立友誼的重要單元之一。
不過,根據我們的臨床觀察,成人在社交互動中同樣需要運動家精神——因為在朋友聚會、遊戲或職場團隊中,懂得如何稱讚與回應他人,是任何年齡階段都關鍵的社交能力。
運動家精神不只是關於比賽的態度,它更是一種維持人際關係品質的能力,象徵著尊重、情緒調節與成熟的社交心態。
💡為什麼運動家精神這麼關鍵?
1️⃣ 從「想贏」轉向「想連結」
對許多青少年来說,遊戲的勝負容易變成唯一焦點。當我們強調「贏」的價值時,往往忽略了友誼的核心——「一起享受過程」。
學習運動家精神,能幫助青少年把注意力從「贏或輸」轉向「連結與關係」,這是社交成熟的第一步。
2️⃣ 建立正面的社交形象
在臨床輔導中,我們發現所謂的「爛運動家」(poor sport)常有這些表現:太愛糾正別人、太在意規則、或在輸了之後悶悶不樂。
雖然這些行為源於投入與在意,但卻常被同儕視為「不好相處」。
相對地,懂得讚美他人、能以平常心面對輸贏的青少年,會被認為更有魅力、更受歡迎。這不僅影響朋友關係,也會影響未來的團隊合作與職場表現。
3️⃣ 遊戲,是關係的橋樑
遊戲不只是競爭,更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方式。
當孩子在遊戲中展現運動家精神時,他們其實同時在練習三項關鍵的社交能力:
- 同理心:理解對方的情緒反應,學會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
- 自我調節:在輸贏之間保持穩定與幽默,展現成熟的情緒管理。
- 信任與連結:成為讓人「願意再一起玩」的朋友。
4️⃣ 促進長期友誼的形成
在 PEERS® 課程中,我們發現「運動家精神」是成功舉辦「朋友聚會(get-togethers)」的重要元素。
在遊戲或活動中懂得讚美、分享與輪流,會讓朋友覺得你「好玩又好相處」;相反地,如果太愛掌控或輸不起,朋友可能會逐漸疏遠。
真正的友誼,不是贏來的,而是靠尊重與快樂維繫的。
🧭 運動家精神的八大實踐策略
PEERS® 課程中整理了八條簡單卻強大的規則,幫助青少年(與家長)一起練習:
- 給朋友讚美:例如「打得好!」、「好球!」,或給予擊掌與微笑。
- 不要當裁判:避免指責或喊犯規。
- 不要當教練:除非被請求,否則不主動指導他人。
- 分享與輪流:不要當「球霸」或「電玩霸」。
- 覺得無聊可提議改變:用禮貌的語氣提議下一個活動。
- 贏了不誇耀:保持平常心,顧及對方的感受。
- 輸了不悶氣:用幽默取代抱怨,例如「下次我要報仇!」。
- 結束時說「給個稱讚-這不錯玩」:這是友誼的收尾禮儀。
👨👩👧👦 家長如何在生活中協助
臨床上我們會建議家長這樣做:
- 事前提醒(Pre-teaching):聚會前用關鍵詞提示,例如「記得要稱讚喔」。
- 旁觀支持(Coaching from the sideline):若看到孩子情緒失衡,先帶離現場,用「關鍵詞」溫和提醒。
- 活動後討論(Debriefing):聚會後與孩子一起回顧表現,強調做得好的地方。
- 正向強化(Reinforcement):給予具體讚賞,例如「我注意到你這次輸了也笑著說好遊戲,真棒!」。
🌱運動家精神,是成熟人際的象徵
在心理治療與社交訓練中,我們不只是教孩子「怎麼贏」,而是教他們「怎麼和人一起玩」。
一個懂得運動家精神的青少年,不僅在人際互動中更受歡迎,也更能穩定情緒、理解他人。
當我們看到孩子能在遊戲中微笑面對輸贏、為朋友喝采時,那不僅是社交技巧的進步——更是心理成熟與情感智慧的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