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s®

📱 PEERS® 系列_電子通訊篇:用對方式打電話、傳訊息,讓友誼更靠近!

在現代社交世界中,「電子通訊」早已成為青少年與年輕人建立與維持友誼的重要工具。
然而,對許多社交挑戰者(如自閉症類群特質、社交焦慮或人際敏感者)而言,如何適當地使用電話、簡訊與社群媒體互動,卻是一門需要明確教學的技巧。

💬 PEERS®(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社交技巧訓練課程
特別設計了「電子通訊」單元,幫助學員一步步學會以恰當、安全又有效的方式與同儕互動。


一、交換聯絡資訊的五個步驟:先有連結,再談聯繫

在請對方留下電話或加社群帳號之前,PEERS® 強調「建立雙方意願」的重要性:

  1. 多次交換資訊(Trade information multiple times)。
  2. 找到共同興趣(Find a common interest)。
  3. 以共同興趣作為聯繫的藉口(cover story)。
  4. 觀察對方反應,確認對方也想保持聯繫。
  5. 最後再建議交換聯絡資訊

👉 這樣的步驟讓「交換聯絡方式」不再突兀,而成為自然延伸的互動結果。


二、電話溝通禮儀:從開場到結尾都要有分寸

雖然現代人多以簡訊為主,但「會講電話」仍是展現社交成熟的重要技能。
PEERS® 將電話分為三個情境進行練習:

1️⃣ 開始通話的五步驟

  1. 詢問要找的人。
  2. 表明身分(讓對方知道你是誰)。
  3. 寒暄並詢問近況。
  4. 確認對方是否方便講話。
  5. 提出通話的理由(藉口)

2️⃣ 結束通話的四步驟

  1. 找到暫停點。
  2. 提出自然的結束藉口。
  3. 表示很高興與對方交談。
  4. 禮貌地說再見並可預告下次聯繫。

3️⃣ 留語音信箱時的重點

包括表明身分、說明打給誰、提及時間、簡述來意、留下聯絡方式,最後說再見。


三、電子通訊的一般規則:懂禮貌,也要懂界線

這些規則適用於所有電子形式的互動,包括簡訊、即時訊息、電子郵件與社群平台:

  • 初次聯絡新朋友時,要先表明身分
  • 聯繫前不熟的人時,用共同興趣當藉口,讓對方覺得自然。
  • 建議避免於過早或過晚的時間(如上午 10 點前或晚上 10 點後)進行聯絡。實際時段可視個別對象與文化脈絡彈性調整,重點在於尊重並理解對方的生活作息及一般社交禮儀。
  • 不談太私人或敏感話題,避免資訊外流。
  • 兩則訊息原則:若對方未回覆,最多只可再發一次訊息。
  • 避免陌生來電(cold calling):即使有對方的電話,也要先建立互動基礎再聯絡。

💡這些小細節,正是防止被誤解為「怪怪的」或「太積極」的關鍵。


四、線上安全與社群互動:友誼要靠近,安全更要先

PEERS® 課程提醒,網路友誼要有警覺、有界線、有自我保護

  • 線上結交新朋友時要保持警覺,不輕易分享個資
  • 網路最適合深化既有友誼,而非隨便擴展陌生圈。
  • 若參加線上社群聚會(meet-up),要:
    • 僅在公共場所見面。
    • 不與對方單獨前往。
    • 自行安排交通。
    • 約會前後記得報備給家人或朋友。
  • 使用社群媒體時,不要公開電話或住址,並設定隱私權限。

五、課後練習:把通訊技巧變成友誼實踐

PEERS® 電子通訊課後作業的重點是從練習到應用

  • 討論並挑選以興趣為基礎的社交活動。
  • 嘗試與同儕交易資訊。
  • 與同儕進行電話或視訊練習。
  • 與社交教練模擬「開場–互動–結束」的完整通話。
  • 準備可用於「交易資訊」的個人物品,在下一堂課練習使用。

💬 善用3C通訊,讓友誼更靠近而非更疏遠

在這個通訊無所不在的時代,「如何正確使用訊息與社群媒體」成為建立人際關係的關鍵。
PEERS® 課程透過明確、實用的步驟,幫助青少年與成人理解——
👉 社交不只是技巧,更是尊重與理解的藝術。

Peer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