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互動中培養情緒調節:從臨床遊戲工作談覺察與共調

🎯 在互動中培養情緒調節:從臨床遊戲工作談覺察與共調

在與孩子工作的過程裡,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
情緒調節不是靠講道理,而是在關係與互動中慢慢長出來的。一位治療所的家長分享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可能因為玩具掉落、規則沒有照他想要的方向走、零件不足需要改變玩法,或在桌遊中輸贏結果不如預期而出現情緒波動。
這時,不急著安撫,而是和孩子一起停留在那個情緒的瞬間——觀察他身體的反應、表情的變化,甚至用自己的動作與語氣去「對映」他的狀態。

可能輕輕地說:
「這不是你想組的樣子,零件又不夠用上去,真的會覺得好氣喔~氣到手都握緊了。」

這並不是所謂「萬用句型」的操作,而是用語言去描繪孩子此刻身體的姿態與情緒狀態
讓他有機會覺察(awareness)自己的感受,並在安全的互動中練習表達(expression)
同時,也透過治療師或爸媽的回應,真實地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接住」的經驗。

我們常說要「教孩子情緒調節」,但事實上,
那是一段被共同調節(co-regulation)支撐的歷程。
當成人能穩定地容納孩子的情緒張力,孩子就能逐步擴大自己的「情緒容納窗」(window of tolerance)

學會在變動中保持彈性,不再那麼容易被小小的失誤或改變擊倒。

在臨床遊戲工作中,不論是在JASPER或團體活動中,刻意帶有微小變化的情境
例如需要輪流等待的遊戲、突然改變規則的故事,或必須合作才能完成的小任務。
這些活動並不是為了考驗孩子,而是提供一個有張有弛的情緒練習場
孩子能在這樣的互動裡,練習覺察、調整與表達;
也能在一次次的「重新開始」中,體驗到——情緒的起伏是可以被接住、也能被轉化的。

真正的情緒調節,其實就是這樣:
不是要孩子不生氣、不害怕,而是陪他學會在這些感覺裡找到安全的節奏,然後再一次出發。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逐步發展出對情緒的承受力(tolerance)覺察(awareness)、表達(expression)應對(regulation)的能力。

我們也觀察到,參與親子課程的家長,其實同樣具備這項重要的「共同調節功能」
當父母願意在互動中放慢速度、覺察自己的反應、
並以更一致的語氣與表情回應孩子時,
他們其實就在
幫孩子建立一個穩定的調節框架。

這樣的陪伴,讓孩子在遊戲與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安全與連結,
也讓「情緒調節」不再只是治療室裡的一堂課,
而是滲入日常、成為家庭共同生活的節奏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