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s® 2

🌿 如何找到好朋友:從 PEERS® 社交技巧看尋找可能的朋友來源及區分自己的選擇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找到好朋友」往往是人際互動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戰的課題之一。
許多人渴望被接納、被理解,卻常常因為不知從何開始,而感到挫折。

根據 PEERS®(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社交技巧訓練課程的核心理念,友誼是一種雙向的選擇
學會「在哪裡尋找朋友」與「如何選擇合適的人」是建立穩定友誼關係的兩大關鍵。

本文將帶你了解四個重要步驟:從選擇朋友的原則、尋找社交群體,到辨識被接納或拒絕的信號,幫助青少年更自在地找到屬於自己的好朋友。


🌸 一、核心原則:友誼是一種選擇(Friendship is a Choice)

建立友誼的第一步,是明白友誼並非理所當然,而是一種雙向的選擇
我們無法和所有人都成為朋友,也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我們。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有權選擇誰能進入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觀念能幫助青少年更有界線地建立關係,也減少不必要的失落感。

✅ 好的朋友選擇(Good Choices)應具備以下特質:

  • 對你友善且有禮。
  • 願意傾聽、對你感興趣。
  • 與你有共同興趣(likes the same things as you)。
  • 年齡相仿(similar age as you)。

🚫 應避免的壞朋友選擇(Bad Choices):

  • 嘲笑或取笑你。
  • 冷淡、忽略你的存在。
  • 利用你、佔你便宜。
  • 讓你惹上麻煩或感到不安。

💬 小提醒:
當發現對方不尊重你或讓你覺得不舒服,記得這不是你的錯。
「友誼是一種選擇」——我們有權選擇讓自己安心的關係。


🌱 二、尋找朋友來源:鎖定適合的群體與活動

理解「選擇」之後,下一步是找出可以遇到朋友的地方。
在 PEERS® 課程中,這被稱為 尋找朋友的來源(Finding Friendship Sources)

A. 尋找社交群體(Social Groups)

社交群體是指因共同興趣而聚在一起的一群人
例如:

  • 電玩社團、漫畫社、桌遊聚會
  • 校內的音樂社、運動隊、志工團
  • 線上社群或興趣社團

👉 行動建議:
列出自己三到五項感興趣的活動,思考哪裡能遇見同樣喜歡這些事物的人。
這樣的群體最容易培養自然、長久的互動。

B. 參與社交活動(Social Activities)

找到群體後,就要親自參與實際活動
根據 PEERS® 的建議,理想的社交活動應該符合以下條件:

  1. 基於自己的興趣。
  2. 每週或至少每隔一週舉辦。
  3. 參與者年齡相仿且友善。
  4. 含有「非結構化時間」(unstructured time),可自由互動。

🌟 小提醒:
這些活動同時也是課程中重要的「家庭作業」,目的是鼓勵青少年主動參與、練習社交互動,進而建立友誼。


💕 三、延伸應用:尋找潛在約會對象(Dating Sources)

對於年長青少年與成人而言,尋找浪漫關係與尋找朋友類似。
常見的認識來源包括:

  • 共同朋友介紹
  • 學校、大學、職場
  • 家庭成員的朋友
  • 派對、社交活動、社區聚會
  • 網路交友平台、MeetUp 群組
  • 公共場合:咖啡廳、書店、運動場

重點在於:尋找那些讓你感到自在、彼此尊重的人,而不是勉強迎合。


🌼 四、判斷對方是否接納你(Assessing Peer Acceptance)

在社交互動中,最重要的是學會觀察——對方是否願意接納你?
這會決定你是否應該繼續投入時間與情感。

🌟 被接納的正面信號(Signs You Are Accepted)

  • 對方主動找你聊天或一起活動。
  • 願意交換聯絡方式。
  • 會回覆訊息、延續話題。
  • 接受邀請、甚至主動邀請你。
  • 在社群媒體互動、給你讚或留言。

⚠️ 不被接納的負面信號(Signs You Are Not Accepted)

  • 不回應你的對話或訊息。
  • 拒絕或推遲邀約。
  • 避開你、忽略存在。
  • 嘲笑或批評你。
  • 拒絕在社群平台互動。

👥 若觀察到負面信號,社交教練(Social Coach)可提醒青少年:
「友誼是一種選擇」,轉向那些更願意接納、欣賞你的人。


✨ 友誼的開始,來自明智的選擇

真正的友誼,不是迎合他人,而是在了解自己之後,找到能彼此欣賞的人
PEERS® 社交技巧教導的不只是如何交朋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有意識地選擇、真誠地互動、勇敢地連結。

Peer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