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實證研究看自閉症社交技巧訓練的核心要素
社交技巧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是目前針對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最常見且具實證支持的介入方式之一。根據對多項隨機對照研究與系統性回顧的分析,若要有效促進 ASD 族群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社交互動與人際關係發展,訓練內容與方法的設計必須兼具結構化、實踐導向與情境化。
一、常見且有效的訓練元素(方法)
這些核心元素多半融合了認知行為療法(CBT)與應用行為分析(ABA)的原則,是提升社交學習效果的關鍵。
1️⃣ 認知行為療法(CBT)相關原則
- 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提供關於社交規則、非語言訊息與情境解讀的明確教學。
- 角色扮演與示範(Role-playing demonstrations):讓學員透過觀察、模仿與演練來理解具體行為。
- 行為演練(Behavioral rehearsal):在安全環境中重複練習社交反應。
- 家庭作業(Homework assignments):延伸至課堂外實踐,例如 MASSI 課程會要求家長協助練習與回饋。
2️⃣ 應用行為分析(ABA)相關原則
- 實地指導與即時回饋(In vivo coaching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在自然社交情境中提供具體回饋。
- 正向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以鼓勵和獎勵促進持續練習。
- 類化訓練(Opportunities for generalization):在不同場域中反覆應用所學技能。
3️⃣ 結構化的練習模式
- 家長或教練同步訓練(Concurrent parent/coach group):研究指出,同步進行的家長團體能明顯提升「社交回應量表(SRS)」成效。例如 PEERS® 課程 同步設有青少年組與家長教練組。
- 小組形式(Small group format):學齡兒童階段以小組互動促進模仿與練習。
- 高強度與高劑量(High intensity/dosage):更頻繁、更長期的訓練與持續性練習能帶來更顯著進步。
- 影片示範(Video modeling):適用於幼兒或合併智力挑戰的個案,透過影片學習特定社交行為。
- 虛擬實境平台(Virtual reality platforms):被運用於高功能成年 ASD 者的工作面試訓練中,提升真實互動經驗。
二、常見且有效的訓練內容領域
根據不同年齡與發展階段,社交技巧訓練的內容會略有差異,但通常包含以下核心領域:
1️⃣ 基本對話與溝通技巧
- 會話技巧(聆聽、輪流、開啟與維持話題)
- 提供適當資訊量(不過多也不過少)
- 理解非字面語言(如幽默、諷刺)
- 根據情境調整語氣與表達方式
2️⃣ 情感理解與關係建立
- 認知情緒與表情(emotion recognition)
- 換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
- 建立與維持友誼、人際關係
- 電子通訊與社群互動規範(例如文字訊息、社群媒體)
3️⃣ 處理社交衝突與負面情境
- 應對嘲弄、霸凌或拒絕
- 處理分歧與爭執
- 學習良好的運動家精神與合作行為
4️⃣ 依年齡與情境調整的訓練重點
- 學齡前兒童:著重在遊戲互動(模仿、輪流、眼神接觸、社交微笑、分享玩具)。
- 學齡兒童:增加遊戲合作與邀請玩伴的技巧。
- 青少年:發展幽默、電子通訊與衝突解決。
- 青年與成年人:強調職場與浪漫關係技巧,例如約會、工作面試、人際網絡經營。
📚 參考出處:
- Laugeson, E. A., & Frankel, F. (2010). Social Skills for Teenagers with Developmental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e PEERS Treatment Manual.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