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1

<書籍外·專家觀點> 與科技共存:青少年的平衡之道

在談「後遊戲童年」時,社會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強調要延後孩子接觸手機與社群,回到更多真實互動。
但臨床心理學家 戴夫·安德森(Dave Anderson)博士 在一場Podcast中提出另一種務實的觀點:科技已經無法完全退出孩子的生活,我們需要的是「平衡」與「素養」。


1. 建立數位素養與批判思考

  • 從 11、12 歲開始,就和孩子談科技的風險。
  • 不只是「安全守則」,還要訓練孩子有能力質疑資訊、看懂社群的影響。

2. 線上線下的平衡

  • 檢視孩子的螢幕習慣,確保它不影響 睡眠、飲食、運動與真實人際互動
  • 螢幕時間可以是放鬆或社交,但不應成為生活的全部。

3. 家長的參與與界限

  • 主動了解孩子用哪些 App,懂得安全設定。
  • 針對 ADHD、憂鬱症等特殊狀況,更需要結構化的限制。
  • 對已使用社群的孩子,設下「明確時間限制」,並保持對話。
  • 推行「第一時間說出來,後果會比較輕(好撒瑪利亞人政策)」:孩子若在網路上遇到危險,第一時間誠實告訴父母,後果會比隱瞞更輕。

4. 善用時機重設家庭規範

  • 假期或夏令營回來時,是重新建立家庭螢幕規則的好時機:
    • 用餐不看手機
    • 不在房間獨自滑手機
    • 睡前 30 分鐘收起所有裝置

5. 學校與政府的角色

  • 學校:推動無手機校園,但同時要解決更廣泛的心理健康支持與課間遊戲不足的問題。
  • 政府與企業:不僅要改善社群平台的安全,也應投資學校輔導與心理健康資源。

6. 適度的螢幕時間

安德森博士提出「金髮姑娘假說」:

  • 太少 → 孩子可能跟不上世界。
  • 太多(每天 3–4 小時以上) → 危害開始增加。
  • 適量使用 → 才能達到學習與娛樂的平衡。(註:「金髮姑娘假說」常用來比喻:在某些事情上,太少不行,太多也不好,適量才剛剛好)

安德森博士提醒我們,禁止不是唯一答案。家長需要陪孩子學會「怎麼用」科技,而不是單純「能不能用」。
在現實世界中建立健康習慣、提升數位素養,才是長遠的保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