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集我們談到「後遊戲童年」(post-play childhood),孩子因為過早沉迷於手機與社群媒體,失去了自由玩耍與獨立成長的機會,導致心理健康危機全面爆發。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The Anxious Generation》中提出一套行動藍圖,目標是:把童年還給現實世界。
四項基礎性改革
- 高中前不給智慧型手機
- 16歲前不使用社群媒體
- 校園全面禁止手機
- 大幅增加不受監督的遊戲與獨立性
政府與科技公司的責任
- 立法保護:要求平台以兒童最佳利益設計產品,例如預設最高隱私。
- 延後「網路成年」:把年齡提高到16歲,並確保有效的年齡驗證。
- 推動無手機校園:提供資源,支持學校落實。
- 營造適合兒童的城市環境:更多安全的公共空間、步行與遊戲區域。
學校的角色
- 無手機校園:學生在校期間手機需鎖袋或放置儲物櫃。
- 充滿遊戲的學校:增加自由玩耍、課間活動,讓孩子在互動中學習解決問題。
- 培養生活技能:推動職業教育、課後俱樂部與多元探索。
家長的做法
- 像園丁而非木匠:給孩子成長空間,而不是完全操控。
- 幼兒期(0–5歲):螢幕時間越少越好,重視陪伴與作息規律。
- 學齡期(6–13歲):鼓勵自由遊戲、延後手機與社群,示範健康的科技習慣。
- 青少年(高中生):支持打工、旅行、社區參與,培養責任感與現實世界的能力。
這場「後遊戲童年」危機,並不是任何單一家庭能獨自解決的,而是需要政府、學校、企業和家長共同合作,對於目前的世代及各國文化做些微調。當我們敢於集體改變規則,把孩子帶回真實世界,他們才能重新找回玩耍的快樂、探索的勇氣,以及真正屬於童年的自由。
——
本文內容引自: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Jonathan Haidt 強納森.海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