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來,孩子的成長環境悄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形容這是「後遊戲童年」(post-play childhood)——孩子被剝奪了最需要的東西:自由玩耍與獨立成長,取而代之的,是演算法驅動的手機與社群媒體。
童年的大轉折
2010年前後,12歲的孩子可能還拿著摺疊手機,和朋友面對面玩耍。
到了2012年,智慧型手機普及、Instagram出現,加上TikTok、YouTube、Snapchat等平台崛起,孩子的童年被「重新連線」。玩伴換成了螢幕,遊戲場換成了社群。
帶來的影響
這樣的轉變,讓孩子的身心出現了不少隱憂:
- 心理健康危機:焦慮、憂鬱、孤獨感全面升高。
- 四大傷害:
- 社交剝奪:少了和朋友面對面互動,孤單感增加。
- 睡眠剝奪:晚上滑手機,睡眠不足,影響情緒和專注力。
- 注意力碎片化:不斷被訊息打斷,難以專心學習或計畫。
- 成癮:社群與遊戲設計讓孩子欲罷不能,容易焦躁不安。
- 性別差異:
- 女孩:深陷於自拍、比美與社交比較,焦慮與憂鬱風險大幅上升。
- 男孩:更容易沉迷遊戲、色情或賭博,進而難以專注學業,甚至「卡在」成長過渡期,無法順利邁向成年。
- 失去自由玩耍:少了冒險與獨立探索,孩子難以培養抗壓性與自信心。
- 學業與專注力下降:分心於短影音和社群,成績明顯下滑。
- 精神層面的空洞:缺少專注、靜心與真實連結,孩子更容易感到空虛。
- 網路風險:陌生人掠奪、性勒索與毒品管道,透過社群更容易找上孩子。
「後遊戲童年」不只是多了螢幕時間,而是孩子在最需要真實互動、自由玩耍和挑戰自我的時期,被數位世界取代。這場轉變,正在深刻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學習與未來發展。
——
本文內容引自: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Jonathan Haidt 強納森.海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