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1920 X 1080 像素 5

情緒行為問題,「家庭方案-成為接住孩子的父母」協助的優勢?

很多家長聽到孩子在學校有情緒或行為困擾時,第一反應常是:「那我幫他報名一個情緒管理治療團體課吧!」或「直接找老師一對一治療」。
這樣的想法雖然出於關心,但研究和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先從家庭著手,孩子的問題可能會改善一陣子,卻很快又回到原點。


1. 問題常常不只發生在學校

學校的行為表現,往往是家庭互動的延伸。孩子的情緒行為表現已與父母之間的行動行為形成一個習慣了,而家庭端沒有機會發現這個差異。
有研究發現,當家長在家裡用一致、清楚、溫和又堅定的方式教養孩子,孩子在學校的行為也會跟著改善;反過來,如果家裡的規則模糊、溝通衝突多、牽就過多、界線不夠明確,即使孩子在團體課上表現不錯,一回到家,問題就容易重演。


2. 家庭方案能「針對問題根本處理」

像是家長管理訓練親子互動治療等家庭方案,不是單單協助孩子的改變,而是教家長如何改變日常互動方式
研究顯示,這種方法能直接改善孩子的情緒行為、增進親子關係,也降低家長的壓力。換句話說,它是從「根」開始養,而不是只修剪「枝葉」。


3. 改變比較穩固及持續

如果孩子在團體課學了「遇到生氣先深呼吸」,但回家後面對衝突還是習慣用大吼、摔東西解決,學到的技巧很快會被舊習慣取代。
家庭方案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練習、回饋、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所以效果更長久。


4. 學校和家庭可以形成「同一隊」

有些學校會和家庭合作,比如學校-家庭整合介入模式,就是老師、家長和輔導專業人員一起制定策略,雙方用一致的方法支持孩子。研究發現,這樣能大幅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與情緒穩定度,對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孩子特別有效。


5. 家長參與,是孩子改變的關鍵

許多研究都指出:家長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介入的成效。即使是很好的課程,如果家長不了解、不配合,孩子的改變就很難延伸到生活中。家庭方案讓家長成為「教練」和「隊友」,而不是旁觀者。


給家長的實用建議

1. 先觀察並記錄

連續一到兩週,觀察孩子在家與在學校的情緒與行為,記下觸發情境(什麼情況下發生?)與家長的回應(你當下是怎麼做的?)。這樣能幫助你看清模式,也方便之後和專業人員討論。

2. 一致且可預期的規則

孩子在情緒不穩時,最需要清楚的界線和穩定的日常作息。

  • 用簡單語句告訴孩子規則(例如:「吃飯前要先洗手」)。
  • 規則在所有家庭成員間一致執行,不要今天可以、明天不行。

3. 多強化正向行為

被看見的好行為,會更容易重複

  • 當孩子遵守規則、用語言表達需求、或控制情緒時,立即稱讚或給小獎勵。
  • 讚美要具體,例如:「我喜歡你剛剛等我說完再回答,這樣很有禮貌。」

4. 練習情緒調節

每天花5分鐘,和孩子一起練習簡單的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數到10、或用圖卡表達感受。這些技巧在家庭方案中也會被強化,平時先練習能讓孩子在學校更容易運用。

5. 與學校保持聯繫

定期與老師溝通孩子在校的表現與在家的狀況,確認雙方策略一致。可以用小筆記本、LINE群組或簡訊方式,保持簡短但頻繁的更新。

6.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發現孩子的情緒行為已經影響到學業、人際或日常生活,不要等到「非常嚴重」才求助。心理師、兒童心智科醫師團隊都能協助你規劃家庭方案,並教你具體的親職技巧。


💡家庭方案不是要家長「單打獨鬥」,而是把家長放在核心角色,當父母願意升級成「懂孩子的父母」,再加上專業與學校的支持,孩子就能在最需要的童年時期,得到最好的陪伴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