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童的行為2

ESDM相關的學習-行為的背後需求-2

ESDM相關的學習-行為的背後需求-情境的調整

上次提到的行為背後的可能成因,接下來要談的是是不是能透過情境的調整,而降減這些挑戰行為呢?

如果小孩是要表達太難了,不太容易了解了。你可以試著想看看,能不能用其什麼方式讓小孩容易懂,換個說法或搭配圖示,或是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或是讓孩子可以預期/預測到。

比方說:你可以把事情拆解成很多小步驟和複習及重複這些方式及指導語或是提供視覺方面的協助(圖/流程表等)。

如果小孩是要表達一些感覺或是不舒服的身體感受的話,試著調整這個情境的方式有帶孩子就醫,確診身體情況及用藥的情況,確保他有足夠的睡眠等生理上的處理。

如果小孩是要表達一些過多的環境刺激,或是想要離開環境,可以考量看看這些情境是怎樣的情境(例:空間偏小/ 人數超過孩子可接受的量/ 環境的聲音或光源太吵雜或太亮暗等問題),儘可能減少這樣的環境。但如果是真的無法避免得在這樣的情境中,試著去改善看看環境中哪個部份對小孩來說是不舒服的部份,儘可能改善到小孩可以參與一些或可部份接受的。當然事前的預告很重要,讓小孩知道(運用圖或文字),然後再給予孩子一些正向回饋及適度的休息,特別是在這個情境之後。

如果小孩是對於轉換上有困難的話(例如一個活動到另一個活動),要多一些些口頭的預告或是圖片文字等告知順序性,提供較明確的視覺提示,讓孩子也參與結束活動(例:收拾),確認好下一個活動要做什麼且明確的話,能有助於轉換的部份。

如果小孩的挑戰行為是要你的注意力或是參與團體其他孩童的注意力,請記得提供適度的社交活動機會,例如:團體活動等。留意是否其他孩子能夠使用適當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力,若有的話,請正向的回應孩子—他有用適當的表達展現社交啟動及互動。你可以促進孩子表現出適度的反應後,給予其正向的反應。如果孩子是想要得到東西,提供他可以得到的方式,或安排一下順序,將他興趣沒有太高的活動先完成,就可以得到的機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